一、课程建设总体思路
结合我校产业学院的特色发展模式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本着数学服务专业的宗旨,在分类教学模式(电力电子信息类、智能制造建环类、能源与材料工程类、经管类、文科类)下,探索出适合我校学生的高等数学课程“三化”改革路径——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资源系统化、教学评价科学化,打破了高等数学传统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难以满足不同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的壁垒,实现了课程服务专业的目标。
具体思路如图所示:
二、课程建设发展历程
高等数学是工科专业公共基础课,在其发展历程中,始终坚持以教育部纲领性文件和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历经四次重要改革:
2020 过程考核评价改革:加大过程考核占比,建立多维度评价体系。
2021 教学方式改革:探索创新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树立OBE教育理念,采用BOPPPS六步教学法,充分利用超星泛雅平台,线上线下相结合。
2022 分类教学模式改革:专业分类、需求导向,构建高等数学模块化教学新体系。
2023 教学资源建设:建设部分专业案例库、课程思政案例库、完善习题库。
三、开展教学研究情况
2023 “新工科背景下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高等数学》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山西省教学改革创新项目;
2022 山西省课程思政示范课培育建设课程“高等数学A(2)”;
2021 山西省一流建设课程“高等数学A(2)”(K2021406);
2021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等数学课程创新教学实践研究”,山西省教学改革创新项目(J2021922)。
四、创新点
探索“三化”改革路径,以专业需求为标准,进行模块化内容划分,针对专业特点建立资源库,制定全面合理的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考核方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基于专业需求模块化教学
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理念和目的为导向,将教学内容模块重组。从纵向划分为基础模块、专业模块、提高模块、实践模块四大模块,锻造成了由基础知识逐步过渡到技能养成的层次结构。从横向将专业划分为五大类,电力电子信息类、智能制造建环类、能源与材料工程类、经管类、文科类,教学内容的选择依托于专业的培养要求、毕业要求和就业需求,致力于将教学内容和专业要求结合起来。
按学生的学习目的划分为“必修”和“选修”层次,必修课主要突出为专业课服务的功能,实现“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目标。选修课主要针对数学功底深、对数学有浓厚兴趣和考研需求的同学开设,目前开设了《数学建模》和《微积分选修》两门选修课。
2.基于应用驱动的教学资源库优化
高等数学教学中的案例不仅要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更重要的是符合专业特点。在对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划分的同时,构建更加丰富的高等数学教学“案例库”,利用案例式教学法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思维进行专业学习研讨和实践的能力。比如,在给学生讲“可分离变量微分方程”和“一阶线性微分方程”这两部分内容时,可以在教学设计时,将“Malthus人口模型” 和“Logistic人口模型”作为案例,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建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将思政元素融于日常教学中,深入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习题库与其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提高应用能力的同时,也打好了数学的基本功底。
3面向应用能力培养的课程考核方式
三个维度的综合考核方式提高了学生参与教学环节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规避了单一考试的缺陷,还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考核评价伴随课程学习的全过程。实现对数学知识由“学会”转变成“会学”、进而“会用”的目的。
五、部分课程资源展示